第九十二章

三十三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书迷楼 www.shumi.la,最快更新狠角色最新章节!

    李阿冬连做了几天噩梦,闭上眼睛就看见一个人夺路狂奔。路的尽头来得很快,那人无声倒下,血喷出来。但还没死,他爬了一段路,是长长的一条血路,灰白的梦境中唯有这点着色,触目惊心。

    每当梦到这里,李阿冬便醒了。屋里不是寂静无声,宝生睡觉打呼,偶尔还吧唧嘴。

    宝生和他娘苏北过来的,大灾之年随大流南下到了上海,要不是太太,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棚户区过讨饭的日子。李阿冬静静看着天花板,他出身要比宝生好得多,家里有一点田。可惜有后娘就有后爹,原本他是李家的长孙,田和房子将来都是他的,穷归穷,一口饭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虽然被宝生欺负,但李阿冬对自己从家里跑了出来这事从没后悔过。娘待他不是顶亲,可也没亏待他,吃的穿的样样张罗,还给他零用。

    他不会叫娘白养,将来……等以后发达了,他会回报给娘。

    对一个孩子来说将来时远时近,李阿冬想到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就觉得将来遥遥无期。可自古英雄出少年,太太满打满算最多比他大六岁,已经是有钱人,养得起老老小小数口人。

    太太是做什么的,李阿冬已经从娘姨含含糊糊的话里听了出来,他不但不怕,反而心想难怪一个大小姐住得起这么一幢好房子。明芝对吃和穿不特别讲究,可娘姨拿着充足的家用,当差特别用心,把这个家收拾得十分舒适。李阿冬在这里开了许多眼界,跟刚出来时想法又不同:为了那点旧屋烂瓦后娘拿他当眼中钉,等将来他赚了大钱,要教后娘知道他的厉害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李阿冬不声不响刺探宝生的行动,悄悄跟了去看他在做什么,没想到在刺杀现场看到了先生和太太。先生没穿衬衫西裤,中式裤褂又戴帽子,遮遮掩掩只露出半张脸;太太也跟平时不同,扮作个男性职员模样。然而李阿冬眼尖,老远就认出他们。

    杀手们朝卢家父子开枪,太太朝先生开枪,先生又朝杀手开枪,现场乱成一团。李阿冬不明所以,但吓着了:在有些人眼里,杀个人和杀只鸡没啥不同。

    上海滩永远不缺青皮光棍,打打杀杀多威风,有钱时吃喝玩乐,反正大上海花钱的地方多的是。后来,他们大半死在马路上,小半带着伤黯然退场,为避开仇家逃到乡下过余生。娘姨说的时候叹了口长气,有多少能做顾先生?她剩下半句没讲,哪怕是顾先生,又能保得住一世如此?鸡吃糠鸭吃谷,各人自有各人福,守好自己的本份才是真。

    那天李阿冬吓得腿都软了,等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已经逃出两条街。

    宝生肯定不怕。李阿冬知道,宝生回来和太太关起门讲了很久话,一定是替太太做眼目,也难怪太太对他另眼相看。

    俗话说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,李阿冬默默叹了口气。他想发财,但又怕死,怎么办?

    要是宝生晓得李阿冬一番心思,肯定笑到岔气,做梦!生来一条穷命,还捏在手里不肯卖。如果是明芝,也许会联想到自己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,不过也就是一念闪过,该想的她从前已经都想过。

    不过无论宝生还是明芝,都没有察觉到这个小东西还藏着那么多心思。到天亮,李阿冬爬起来,帮忙扫地、准备早饭,然后就着油条喝了两碗热粥,吃完拎着书包去上学。他是插班生,年纪比别人大,功课比别人差,需要加倍用功才跟得上。

    出了巷子李阿冬被人碰了一下,书包掉在地上。

    他抬起头看到对方的脸,顿时连书包也不敢捡,规规矩矩叫了声先生。

    徐仲九还是一身粗布裤褂,一顶乡下人的帽子。他像在赶路,歉意地点了点头,脚下停都没停,转眼人影消失在另一个巷子。

    李阿冬全身僵硬向前走,等上了电车才敢回头看,和徐仲九相碰的地方什么人都没有。

    “走你的。”刚才徐仲九低声说。

    李阿冬用指尖轻轻摸了摸腰间,那里硬梆梆的有封信。他不笨,知道那是徐仲九给明芝的。

    最好的做法是直接交给太太,但李阿冬跟吃了豹子胆似的,偷偷拆开了信。他做了许多天糊洋火的活,有足够的信心不会露馅。就算被发现,他也可以说不小心把信掉进了水里。

    反正只要不误先生和太太的事,给他知道信的内容也没有大碍,太太不也经常和宝生商量各种事。李阿冬理直气壮地想。

    纸上只有一个地址。

    明芝几乎用一秒就懂了,那是医院,徐仲九叫她去灭口。

    而李阿冬则想到晚上才认定:先生不方便出现在家里,约了太太在医院见面;为什么约在医院,说不定先生受伤了。比起太太,李阿冬更喜欢先生,他打心里希望太太快去见先生,但太太迟迟不动,丝毫没有出门的打算。

    李阿冬心里直犯嘀咕,城市里的女人跟乡下就是不一样,男人叫都叫不动。要是在自己家,哪怕后娘使坏,当面可从来不敢违背阿爹。当然他也没忘记,太太既然敢向先生动手,就不会怕先生。太太和先生,到底是怎么回事?

    这可连明芝都无法解答。

    徐仲九啊徐仲九,你出了一个难题……

    然则,她终究没办法不帮他。就当是最后的礼物,明芝还是下了决心。